形态描述
湿季型:雄蝶:翅展30-48mm。触角长度比前翅长度的1/2稍短,黑白相间(端部几节除外)。胸部和腹部黄色,上部很暗,胸部和腹部基部被黄色和黑色毛,沿腹部背板的侧缘有1条黑纵线。前翅顶角较圆,端缘稍凸。后翅前缘的基半部稍拱;端缘在m3室稍成角度;Rs脉独立从中室上缘分出。翅面底色浓黄色。前翅前缘的黑边阔而其内缘分界明显;黑色端带通常阔,其内缘从翅前缘到M3脉斜而不规则,在M3脉处通常呈钝角,在m3室和cu1室的凹陷相等;缘毛通常黑色。后翅的黑色端带相当阔,靠近顶角和臀角部分逐渐变窄,其内缘清晰,通常呈波状;缘毛通常黑色混有黄色。只在两翅的基缘有黑色。反面底色比正面稍浅,没有黑色雾点。前翅顶角斑缺;中室内有2枚斑,但有时仅有痕迹;中室端斑为不规则环纹;臀角斑通常缺或痕迹状;性标淡灰色,很长而阔,总是止于Cu2脉的分出点处;有小的脉端点,它们经常连接成1条黑色细线;缘毛黄色。后翅有1列亚端斑,不规则地曲折排列,其中靠近翅前缘的一枚较长;环状的亚基斑通常存在于cu2室和r1室以及中室中部;小的基斑有时存在于r1室内;中室端斑几乎与前翅相同,但较大;小的脉端点存在;缘毛黄色。雌蝶:与雄蝶相似,但有如下区别:翅面底色浅绿黄色到浅黄色,基部有较多的黑色雾点。前翅的中室端斑有时存在;前缘的黑边较阔,其内缘分界更模糊;黑色端带较阔,其内缘分界较模糊,特别是在后翅。反面底色较浅,通常有乳白色的光泽,特别是在后翅。
干季型:前翅的黑色端带比湿季型窄而凹陷更浅;前缘的黑边模糊或只有痕迹。后翅黑色端带较窄,有时退化成脉端点。反面的大多数斑纹较发达,有时具有不同程度的褐色色调。前翅顶角斑缺,亚顶斑存在;臀角斑有时存在。后翅亚端线前端几乎与中室端斑相连。
雄性外生殖器:背兜窄,背面呈三角形,完全骨化;基腹弧不呈强弧形;囊形突中等长,基腹弧与囊形突之间的角度约呈60o;爪形突通常长,逐渐向端部收缩,向下延伸;抱器瓣的长度与宽度相当,端部中央有2枚细指状的内突: 1枚位于中部,1枚位于端缘,腹缘有2枚较大的内突,其基部相互靠近,两者的形状和长度相似;阳茎细长,强烈向腹面弯曲,端部有微刺突;阳茎端基环弱骨化,宽叶状,基部具短柄,端部中央深裂。
雌性外生殖器:第7腹板的后缘几乎直;产卵瓣长;前表皮突几乎直,比后表皮突稍长,其基部背缘有1明显的疣突;交配孔开口接近生殖片的前端,通常被第7腹板的后缘遮盖;囊导管与囊颈几乎等长,膜质,但前1/2弱骨化;囊突大,上有许多小齿突。
干季型:前翅的黑色端带比湿季型窄而凹陷更浅;前缘的黑边模糊或只有痕迹。后翅黑色端带较窄,有时退化成脉端点。反面的大多数斑纹较发达,有时具有不同程度的褐色色调。前翅顶角斑缺,亚顶斑存在;臀角斑有时存在。后翅亚端线前端几乎与中室端斑相连。
雄性外生殖器:背兜窄,背面呈三角形,完全骨化;基腹弧不呈强弧形;囊形突中等长,基腹弧与囊形突之间的角度约呈60o;爪形突通常长,逐渐向端部收缩,向下延伸;抱器瓣的长度与宽度相当,端部中央有2枚细指状的内突: 1枚位于中部,1枚位于端缘,腹缘有2枚较大的内突,其基部相互靠近,两者的形状和长度相似;阳茎细长,强烈向腹面弯曲,端部有微刺突;阳茎端基环弱骨化,宽叶状,基部具短柄,端部中央深裂。
雌性外生殖器:第7腹板的后缘几乎直;产卵瓣长;前表皮突几乎直,比后表皮突稍长,其基部背缘有1明显的疣突;交配孔开口接近生殖片的前端,通常被第7腹板的后缘遮盖;囊导管与囊颈几乎等长,膜质,但前1/2弱骨化;囊突大,上有许多小齿突。
大小
国外分布